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疾病頻道 > 骨科頻道 > 骨科疾病 > 足跟痛 > 正文

足跟痛怎么辦?緩解偏方有哪些?

2014-09-04 07:24:05      家庭醫(yī)生在線

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質、關節(jié)、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常見的為 跖筋膜炎 ,往往發(fā)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長期、慢性輕傷引起,表現(xiàn)為跖筋 膜纖維斷裂及修復過程,在跟骨下方偏內側的筋膜附麗處骨質增生及壓痛,側位X射線片顯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中醫(yī)學認為,足跟痛多屬肝腎陰虛、痰濕、血熱等因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yǎng),復感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便導致經(jīng)絡瘀滯,氣血運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yǎng)而發(fā)病。下面和家庭醫(yī)生在線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足跟痛應該怎么辦吧。

足跟痛是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質、關節(jié)、滑囊、足跟痛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常見的為跖筋膜炎,往往發(fā)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長期、慢性輕傷引起,表現(xiàn)為跖筋膜纖維斷裂及修復過程,在跟骨下方偏內側的筋膜近處骨質增生及壓痛,側位X射線片顯示跟骨骨刺。

疾病病因

跖筋膜炎

足跟痛最常見的原因是長期、慢性、輕微外傷積累引起的病變,表現(xiàn)為筋膜纖維的斷裂及其修復過程。在跟骨下方偏內筋膜附近處可有骨質增生,形成骨嵴。在側位 X射線照片上顯示為骨刺。后者常被認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臨床研究證明它與足跟痛的因果關系很難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墊高足跟,減輕跟腱對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緩解跖筋膜的張力,都可使癥狀減輕。可于足根內側局部壓痛點進行藥物注射治療,每周一次,注射后多數(shù)病人在二周內可以治愈。

跟墊痛

常發(fā)生在老年人,跟墊是跟骨下方由纖維組織為間隔,以脂肪組織及彈力纖維形成的彈性襯墊;青年時期,跟墊彈力強,可以吸收振蕩。老年時,跟墊彈力下降,跟骨在無襯墊的情況下承擔體重,嚴重時可形成瘢痕及鈣質沉積,引起足跟痛。跟墊痛與跖筋膜炎不同,在整個足跟下方都有壓痛。治療方法為使用海綿跟墊或局部藥物注射。

跟骨后滑囊炎

最易發(fā)生在跟腱與皮膚之間的滑囊,由不合適的高跟皮鞋摩擦損傷引起?;冶诳勺兎屎?,囊內充滿滑液,局部腫脹,并有壓痛。治療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腫脹不消,可以穿刺吸引,并可注入氫化考的松。

跟骨骨突炎

常發(fā)生于8~12歲的男孩,病變與小腿脛骨結節(jié)骨突炎相似,是在發(fā)育過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牽拉引起的癥狀,疼痛在跟腱附著點下方,可雙側同時發(fā)病。跑步與足尖站立可使癥狀加重。骨骺愈合后癥狀自然消失。一般作對癥處理,可使患兒減輕活動,也可用跟墊減輕跟腱對跟骨的拉力。

距骨下關節(jié)炎

常發(fā)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種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X射線照片上前跗竇處,負重時疼痛加重。若保守治療失效,則應進行跟距關節(jié)融合術。

陳舊性跟骨骨折或少見的跟骨腫瘤或結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癥者,有類風濕性脊椎炎,壓迫骶神經(jīng)根的腰椎間盤突出,發(fā)生在小腿的脛神經(jīng)擠壓等。

臨床上怎樣來區(qū)分是哪種原因造成的足跟痛呢?一般來講,除了借助于相應的輔助檢查如X光片外,主要由專業(yè)的足科醫(yī)師,經(jīng)過臨床查體,基本可以明確診斷。也可以應用治療性手段來區(qū)分,例如老年人由于足底脂肪墊萎縮引起的足跟痛,當應用局部封閉治療時,是沒有療效的。

緩解足跟痛的小偏方

毛刷刷足法

每晚用熱水泡腳后,先用毛刷叩打足跟部每側1分鐘,然后用毛刷刷動足跟部1分鐘,再叩打1分鐘。

藥物鞋墊法

花椒、吳茱萸、五味子各等分,研末,按鞋子大小縫制布袋,將藥末裝入布袋內,封口,放入鞋內,每五天更換袋內藥末一次。

藥物外敷法

威靈仙150克,急性子150克,生乳香100克,罌粟殼50克,共研細末,用醋調成糊狀,攤在敷料上5毫米厚,外敷患處,用膠布固定,24小時換藥1次。

藥物足浴法

伸筋草、透骨草、艾葉、川椒、海桐皮、雞血藤、地龍、川烏、草烏、紅花、黃柏各20克,絲瓜絡10克,制乳香、制沒藥各15克。上方加水2500毫升左右,煮沸15分鐘,加入白酒100毫升,將藥汁放在盆內,熏洗、浸浴雙足,每次20分鐘,然后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交替按摩足跟10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每劑可用3日。

指壓按摩法取穴昆侖、太溪,昆侖在外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平外踝高點,太溪在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平內踝高點。每天按摩早晚各1次,早晨用按揉法,用拇指尖端按在穴位上,向里轉三下,向外轉三下,每穴5分鐘。晚上用按壓法,用拇指尖端按在穴位上,一按一抬,每穴5分鐘。

中醫(yī)療法

中醫(yī)解析

足跟痛是一種常見病,以足跟腫脹、麻木疼痛、局部壓痛、行走困難為特征。足跟痛又稱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質增生。在中醫(yī)學屬于“骨痹”范疇,發(fā)病原因多與老年腎虧勞損,外傷和感受寒濕有關。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選擇眾多祛風除濕、溫經(jīng)散寒、軟堅消腫、活血鎮(zhèn)痛的中藥浸泡或者是外敷足部,不損傷皮膚、無毒副反應。

中藥治療

傳統(tǒng)中醫(yī)對足跟痛之癥早有研究,隋代著名醫(yī)學家巢元方稱足跟痛為“腳根頹”,書云:“腳根頹者腳跟忽痛,不得著也,世俗呼為腳根頹?!苯鹪拇蠹抑坏拇筢t(yī)學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稱之為“足跟痛”,必須使用桂附膏。

膏藥是祖國醫(yī)學的一朵奇葩,古有“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膏藥能治

中藥治療跟骨痛

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等說法。清代著名醫(yī)學家徐靈胎說:“今所用之膏藥,古人謂之薄貼。。。。。 治里者,或驅風寒,或和氣血,或消痰痞,或壯筋骨,其方甚靈,藥亦隨病加減,其膏宜重厚久貼?!?/p>

一、氣滯血瘀型:

各種原因導致局部血行緩慢、瘀血阻滯,脈絡被阻,則氣血運行不暢而痛,且痛有定處,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二、肝腎虧虛型:肝腎及其分支別絡繞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腎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體,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經(jīng)脈失充,則筋失所養(yǎng),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時跟部酸痛、隱痛、乏力,疼痛喜按,觸之痛減。

三、寒凝血瘀型:氣血運行緩慢,復感寒邪,寒主凝滯、主收引,致使經(jīng)絡被阻、氣血凝滯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熱怕涼。

可以打封閉針,效果快,相對費用便宜。先在疼痛點注射一針,看疼痛情況可以半個月以后加強一針。但封閉針不能保證徹底解決。

年輕女性慎用,是激素類藥,會導致2-3個周期月經(jīng)不調,半年內最好不要懷孕。

“封閉針是將藥物注射到疼痛的部位,達到消炎、止痛的目的,并有緩解局部肌肉緊張的作用。時間長的可管數(shù)年以上,短的數(shù)周,視病情輕重,時間長短不定。這是一種對癥治療措施,對消除局部的疼痛癥狀有較好的效果。

(責任編輯:吳任飛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相關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