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心理睡眠 > 情感關系 > 行為解析 > 正文
抑郁癥
掛號科室:精神病科 同類疾?。?a target='_blank'>斯德哥爾摩綜合征躁狂抑郁癥青少年抑郁癥兒童抑郁癥老年人抑郁癥

情緒:喜怒哀樂拯救我們的生活

2012-06-22 09:41:22      家庭醫(yī)生在線

  安德烈和勒洛爾是法國著名心理醫(yī)生,認知療法治療師。他們的多部著作,都關注著我們?nèi)粘I钪畜w驗到的困惑。安德烈獨自完成的新書《不完美、自由并幸福著》獲法國PSYCHOLOGIES雜志2006年圖書獎。

  我們?yōu)槭裁磿星榫w?

  進化論的心理學家認為,情緒變化來自我們的基因,目的是保障我們的生存。而根據(jù)文化派心理學家的說法,情緒是我們相互交流的代碼。我們的文化,以及社會的規(guī)則,要求我們表現(xiàn)出某種情緒,以便得到群體的理解和接納。假如我來自一個南方國家,我就必須在葬禮上號啕大哭以表示悲傷;如果是在英國,我這么做就被認為是歇斯底里。一個高級主管如果在公司會議上大發(fā)雷霆、辱罵同事,人們會認為他有性格障礙。而一個生活在郊區(qū)的小混混,如果不能以暴怒回應他人的攻擊,就會被當成懦夫。

  為什么我們有時很難察覺自己的情緒?

  那些不被社會和道德接受的情緒往往被壓抑、被轉(zhuǎn)移或轉(zhuǎn)化。比如,我在生老板的氣。很顯然,我不能當面對他破口大罵,我保持鎮(zhèn)靜,把怒火暫時壓下。等到下班回家,沒有任何理由,我就把怒火發(fā)泄到配偶身上。我無法表達自己的憤怒?那我就猛吃食物來報復。我還會把憤怒轉(zhuǎn)化成身體的病痛:我克制自己,結(jié)果肚子就痛。我也可以否認自己的憤怒,切斷自己同情緒的聯(lián)系。如果有一種情緒我無法接受,類似于“惡毒”或“失戀”這類的,那么,每當我體驗到這種情緒,它都會轉(zhuǎn)化成“負罪感”和“悲傷”。還有一種常見的情形,欲望——一種被忌諱的情緒,會轉(zhuǎn)變成對挑起欲望者的攻擊或敬佩。

  情緒多了還是少了,有沒有標準?

  如果說有標準,那就是社會的標準。實際上,我們大家都會由于不能控制情緒而感到痛苦,無論是恐懼、憤怒、嫉妒,還是羞愧。這是我們的基因、教育和個人經(jīng)歷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不過,永遠興高采烈、心情愉悅也會把我們拖入危險境地,我們會變得過分自信,過于受外界影響;沒有壓抑,我們會做出很多不合社會規(guī)范的舉動。當然,長期被羞愧、尷尬、內(nèi)疚或焦慮的情緒困擾,也是不正常的,會妨礙我們的生活。害怕別人的目光而無所適從,我們就患上了社交恐懼癥,需要進行適當?shù)闹委煛r間過長的悲傷和過于強烈的負罪感則是抑郁癥的癥狀。

  情緒缺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嗎?

  一旦我們割斷同自己情緒的聯(lián)系,我們的直覺能力就會下降,我們就會錯誤地理解別人,錯誤地認識自己的需求。當我們不太關注自己的情緒時,記憶力也會隨之下降。有些人看起來舉止冷淡,其實是因為害怕自己太動感情而受傷害。面對分離之痛和職場困擾的時候,他們只會輕描淡寫地說:“我累了?!边@類人通常是少言寡語,即使講述自己的一段生活經(jīng)歷,也往往不動聲色,最后說一句“還算不錯”或“有點無聊”之類的話。結(jié)果是,他們常常會抱怨社交和愛情生活貧乏。

  若想改善這種情況,首先要更加關注自己的情緒。通過閱讀小說或看電影,我們有機會體驗一些自己排斥的情緒,如嫉妒、欲望、憤怒、悲傷等。其次,要注意體會身體的感覺,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面頰發(fā)熱,這些感覺透露出情緒的變化。也可以寫寫東西,把我們生活中痛苦或快樂時的情緒體驗記錄下來。這樣的練習有助于我們發(fā)掘自己隱秘的思想和靈魂深處的低語。

  洞察別人的情緒變化有什么益處?

  這種能力我們稱為“共情”。研究表明,共情使人們更樂于互相幫助和支持,更能夠平息負面情緒,改善人際關系。相反,對他人的情緒極端冷漠,比如那些腦部受損的人、犯罪分子,甚至某些大老板們表現(xiàn)出來的那樣,則會導致發(fā)生更多的有悖常理的行為。你的配偶開車太快,你可以大聲吼叫:“你瘋了,開這么快!”你也可以這么說:“我知道你喜歡開快車,但我感覺很不舒服?!倍糜糜H切而誠懇的態(tài)度表達自己的愿望,就能進行平等的交流,避免沖突。當然這個方法也不是永遠有效。如果你在追求某人的妻子,為了平息她丈夫的惱怒而說什么:“我知道這使您不快,但我實在太喜歡您妻子了!”如果你這么說,那可行不通。

  為什么有的人總是不快樂?

  在情緒的天平上,我們是不平等的。有些人更容易不快樂,更容易感受負面情緒。也許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傳統(tǒng)觀念認為,憂郁、冷靜、謙卑、智慧比整天興高采烈更值得贊賞。

(責任編輯:余莎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相關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