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疾病頻道 > 肝病頻道 > 肝病分類 > 乙肝 > 正文

剖宮產能減少乙肝母嬰傳播么 咋預防母嬰傳播

2015-10-29 08:35:38      家庭醫(yī)生在線

國家衛(wèi)計委在全國全面開展預防乙肝母嬰傳播工作。由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主辦、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承辦的“小貝殼-乙肝母嬰零傳播工程項目”廣東啟動會舉行。記者獲悉,剖宮產過去被認為“有助于減少乙肝母嬰傳播”,然而近期研究顯示,這一觀點并不成立。婦產科專家不建議產婦為了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而刻意選擇剖宮產。

乙肝病毒陽性

不是剖宮產的手術指征

“我國1~59歲人群的乙肝病毒攜帶率為7.18%,而母嬰傳播是我國慢性乙肝感染的主要原因。在沒有預防措施的情況下,母嬰傳播率高達30%~40%?!睋?jù)南方醫(yī)院婦產科鐘梅主任醫(yī)師介紹,乙肝病毒感染時,患兒年齡越小,成為慢性攜帶者的概率越高,發(fā)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的可能性越高。

過去,醫(yī)學界認為,自然分娩時因子宮收縮“擠壓”胎盤,促使母體內的病毒進入胎兒,引起宮內感染,因此將剖宮產作為減少乙肝母嬰傳播的手段。然而,鐘梅介紹,近期的研究證明,新生兒經正規(guī)預防后,采取剖宮產與自然分娩之間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也就是說,剖宮產并不能降低乙肝病毒的母嬰傳播。

“乙肝病毒陽性不是剖宮產的手術指征。但是,由于恐懼母嬰傳播,有些乙肝病毒陽性的產婦選擇進行剖宮產?!笔锥坚t(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yī)院婦產科張華主任醫(yī)師指出,剖宮產手術中,新生兒與母親血源暴露的機會要大于陰道分娩。不過,采用陰道分娩的產婦,如果產程過長、胎盤損傷等異常因素,也可能導致母親血液經臍帶進入胎兒體內,也有可能傳播乙肝病毒。這兩種分娩方式各有利弊,醫(yī)生要根據(jù)產婦的個體情況來進行選擇。

下面了解一下乙肝媽媽通過哪些路徑傳播給嬰兒

1、宮內感染

由于HBV使胎盤屏障受損或通透性改變。研究表明,母體血中HBV-DNA陽性是造成母嬰傳播的主要因素。不論母體HBeAg陽性或陰性,胎兒被感染的危險性均隨母體血清HBV-DNA含量的升高而增高。故血清HBV-DNA是反映宮內感染的重要指標。

2、產時感染

指產程開始至分娩結束期間發(fā)生的感染。由于胎兒在通過產道時,吞咽含HBV的母血、羊水或陰道分泌物等傳播;或者是分娩過程中子宮收縮使胎盤絨毛血管破裂,母血滲入胎兒體內所致。在母嬰傳播途徑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3、產后感染

主要是通過母嬰接觸使病毒感染新生兒,與接觸母親唾液及母乳喂養(yǎng)有關?,F(xiàn)在已經證實,乙肝大三陽母親的乳汁內HBV-DNA檢出率為100%。但專家認為HBeAg攜帶者母乳喂養(yǎng)新生兒增加嬰兒病毒攜帶率是有限的,比分娩時傳染機率低。

乙肝媽媽應該采取一些什么措施

1、積極抗病毒

降低孕婦體內HBV-DNA含量高低是影響傳播幾率的關鍵。所以,在懷孕前應該積極的治療乙肝,降低血清HBV-DNA水平,最大程度地降低母嬰垂直傳播。

2、產時阻斷

剖宮產能否減少母嬰傳播發(fā)生率尚無定論,但目前專家多趨向于提倡陰道分娩,盡量避免會陰側切和減少產程中的胎兒局部損傷可以降低感染幾率。

3、聯(lián)合免疫

在出生后對新生兒用乙肝疫苗和HBIG進行主、被動免疫聯(lián)合,以降低母嬰傳播的發(fā)生率。乙肝媽媽產下的嬰兒要進行主動和被動免疫,即產后立即肌肉注射HBIG 100國際單位,要求盡早進行,不遲于出生后16小時,最好在6小時內完成,同時可在另一肢體注射乙肝疫苗。HBIG每月打一次,連續(xù)3-6個月,乙肝疫苗采用1-2-6方案進行接種。

4、產后阻斷

母乳喂養(yǎng)嬰兒是最佳的喂養(yǎng)方式,但是慢性乙肝母親能否哺乳尚無一致意見。多數(shù)專家認為,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的母親哺乳,并不增加嬰兒感染的危險性。因此,只要新生兒在出生12小時內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就可以母乳喂養(yǎng)。但是對于母親血清或乳汁HBV-DNA很高、乳頭破損、嬰兒口腔黏膜潰瘍或口周皮膚破損者,即便嬰兒接受了HBIG和乙肝疫苗的聯(lián)合免疫,最好也禁止哺乳。


(責任編輯:文艷梅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相關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