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疾病頻道 > 肝病頻道 > 肝病分類 > 肝硬化 > 肝硬化癥狀 > 正文

肝硬化嚴重會出現(xiàn)胃出血 7種食物協(xié)助對付肝硬化

2015-05-24 08:45:17      家庭醫(yī)生在線

怎樣防止肝硬化患者胃出血,說到這個問題,其實顧名思義就是因為肝硬化的原因導致的胃部出血的情況,因為肝炎長時間的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引發(fā)肝硬化,嚴重的肝硬化患者極易出現(xiàn)胃出血的癥狀,那么應該怎樣防止肝硬化患者胃出血呢?

1、肝硬化胃出血臨床上以食道-胃底部形成的曲張靜脈最常見,而此通道也是最容易發(fā)生破裂出血的。所以肝硬化胃出血一般都是發(fā)生在這一通道的。

2、肝硬化病人胃底曲張靜脈破裂出血,一般都會出現(xiàn)嘔血,也有一大部分人會出現(xiàn)大口的吐鮮血并且?;煊醒獕K,這就提示我們?yōu)槌鲅看?,出血速度快,同時也會嘔出咖啡渣樣或黑紅色血液。當出現(xiàn)黑便,柏油樣粘稠黑亮便,暗紅色血性便,往往提示出血量較大,這時病人常出現(xiàn)頭昏、眼花、心慌、惡心、甚者暈倒,同時伴有面色蒼白、四肢發(fā)冷、冷汗淋漓等臨床癥狀。

3、肝硬化胃出血時我們該怎么辦?一旦發(fā)生嘔血情況,病人應平臥,頭偏向一側,使所出的血液盡量消化道流出體外,切忌咽下,以保持呼吸通暢,避免血液和嘔吐物進入氣管一起窒息。

4、肝硬化胃出血是因為門靜脈內(nèi)血流增加時造成曲張靜脈破裂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當出血達到一定量后們靜脈壓力會自然降低,出血量就會自然減少,這就是有很多患者會自然停止出血的原因所在。但是也有很多患者由于持續(xù)的門靜脈高壓導致出血不止,所以一旦發(fā)現(xiàn)肝硬化胃出血應該及時送醫(yī)院治療。

肝硬化的癥狀通常有哪些方面

1、慢性進行性梗阻性黃疸:害怕管的炎性梗阻可發(fā)作不完全性梗阻性黃疸。前期病人可無明顯黃疸,但由于血中膽鹽濃度增高,影響末梢神經(jīng)而有皮膚瘙癢,病久后則有皮膚粗糙,色素鎮(zhèn)定,脫屑與增厚,大多在瘙癢出現(xiàn)后0.5-2年后才出現(xiàn)臨床黃疸,約25%病人瘙癢與黃疸一同出現(xiàn)。黃疸期中尿色加深,糞色變淺,但灰白色糞便少見。

2、脂肪代謝失調:由于腸道短少膽鹽,影響食物中脂肪的乳化與吸收,致使脂肪瀉。脂肪瀉一般影響脂溶性維生素A、D、K和鈣的吸收,并致使營養(yǎng)不良。由于維生素D的短少和鈣的吸收阻礙,可發(fā)作骨質軟化、骨質疏松,乃至骨折,病人常感腰背和肋骨等處苦楚。由于膽道梗阻,血清脂類總量和膽固醇含量持續(xù)增高,組織細胞吞噬多量膽固醇而構成黃疣。黃疣常見于眼瞼內(nèi)眥,少見于其他部位。當肝功能衰竭,膽固醇組成阻礙,血清膽固醇濃度下降時,黃疣也可減小,乃至不見。

3、肝脾腫大:由于長期膽汁淤積,肝臟常明顯腫大,最大者下緣可平臍,質硬,無壓痛,外表光滑或呈細顆粒狀。脾也常明顯腫大。

4、皮膚黏膜出血傾向:或許緣由有維生素K和凝血因子VII短少;毛細血管脆性增加;脾亢致使血小板減少。

5、晚期出現(xiàn)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的各種體現(xiàn):如蜘蛛痣、食管和胃底靜脈曲張分裂、腹水和肝性腦病等。

7種食物能協(xié)助對付肝硬化

李子

能清肝、養(yǎng)肝、滌熱、活血、生津,唐代孫思邈《千金·食治》中說:“肝病宜食?!爆F(xiàn)代《泉州本草》中記載:“李子,清濕熱,解邪毒,利小便。治肝腫硬腹水,李子鮮食?!?/p>

麥芽

對急性或慢性肝炎患者,宜用大麥芽煎水代茶飲,或用大麥芽磨粉同白糖煎成甜茶服食。據(jù)1972年第1期《新醫(yī)藥通訊》介紹:用麥芽甜茶治療急性肝炎56例,有效者48例,治療慢性肝炎105例,有效者60例。一般服用后肝區(qū)疼痛、厭食、疲倦等癥狀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肝臟腫大亦有不同程度的縮小,轉氨酶亦有所下降。

番茄

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所以,多吃新鮮番茄,對慢性肝炎患者尤為適宜。

芽甘藍

適宜慢性肝炎伴有牙齦出血者服食。它除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之外,還含有多量的纖維素以及維生素a原、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具有防止牙齦出血,同時可減輕肝臟負擔的作用。

蛙肉

屬一種高蛋白食物,適宜慢性肝炎、肝硬化伴腹水之人食用,可用蛙肉適量,煨成濃湯喝,對肝硬化引起的低蛋白血癥及腹水者尤宜。

海參

適宜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早期者食用,對血漿蛋白偏低者尤宜。將海參泡發(fā)后,煨至極爛,吃肉喝湯,是一種高蛋白飲食。

甲魚

能軟堅、滋陰,是一種高蛋白療效食品,對肝硬化之人肝脾腫大者最為適宜,也適宜肝硬化蛋白倒置者食用??伸谐蓾鉁蚯逭?,其甲魚殼可用醋炒后研末服食。

(責任編輯:鄭夢雪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相關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