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疾病頻道 > 肛腸 > 肛腸疾病 > 肛裂 > 正文

五大發(fā)病原理易致肛裂

2015-11-09 20:19:54      家庭醫(yī)生在線

肛裂是齒線以下肛管皮膚破裂形成棱形裂口或潰瘍。是一種常見的肛管疾病,好發(fā)于青壯年,兒童也可發(fā)生,老年人較少。肛裂常發(fā)于肛門后、前正中,以肛門后部居多,兩側的較少。初起僅在肛管皮膚上有一小裂口,有時可裂到皮下組織或直至括約肌淺層,裂口呈線形或棱形,如將肛門張開,裂口的創(chuàng)面即成圓形或橢圓形。

長期大便秘結的病人,因糞塊干而硬,便時用力過猛,排出時裂傷肛管皮膚,反復損傷使裂傷深及全層皮膚。肛管后正中部皮膚較固定,直腸末端位置由后方向前彎曲,因此肛門后方承受的壓力較大由此導致肛裂。

五大發(fā)病原理易致肛裂

1、解剖因素 肛管外括約肌淺部在肛門后方形成肛尾韌帶,較堅硬,伸縮性差;肛提肌大部分附著于肛管兩側,因此肛管前部和后部不如兩側堅強,容易損傷;肛管和直腸形成肛管直腸角,使肛管后部承受糞便壓力大等都是造成肛裂的因素。

2、外傷 慢性便秘患者,由于大便干硬,排糞時用力過猛,易損傷肛管皮膚,反復損傷使裂傷深及全層皮膚,形成慢性感染性潰瘍。有人報道,便秘致肛裂占14%~24%,但是便秘也可能是肛裂的后果,是由于病人懼怕排便所致。此外,產傷也可致肛裂,約占3%~9%。腹瀉時頻繁排便,肛管敏感緊縮也易損傷,反復損傷形成慢性感染性潰瘍。

3、感染 齒狀線附近的慢性炎癥,如后正中處的肛竇炎,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膿腫,破潰而成為慢性潰瘍;肛管損傷后亦難愈合的原因至今不明,有人認為主要是損傷合并感染所致,感染時炎性細胞可以釋放溶膠原酶,阻止上皮組織再生與延伸。

4、缺血 近期有人提出肛管后正中線缺血是肛裂好發(fā)于該處的原因,因為肛管遠端是由直腸下動脈供應,該血管穿越坐骨直腸窩,分出小支經肛管括約肌至黏膜,但多數后聯(lián)合處缺乏直腸下動脈分支(占85%)。從毛細血管形態(tài)學研究也提示后正中線處內括約肌內部的毛細血管較稀疏。有人應用激光多普勒血流儀測得肛管后聯(lián)合處的血流較其他象限處為少。以上都說明缺血確是慢性肛裂發(fā)病的主要因素。

5、肛管狹窄 先天畸形、外傷或手術所致的肛管狹窄,在干結糞便通過時更易受損而發(fā)生肛裂。

如何有效預防肛裂

1、維護大便暢通,干硬糞塊形成后,不要努掙排放,可選拔溫鹽水灌腸,或石蠟油灌腸,或用開塞露注入肛內,滑潤排便。

2、準時治療肛隱窩炎,以防止感染形成潰瘍及皮下瘺。

3、在肛門檢查如肛門指診、用肛門鏡或其它器械時忌諱粗暴用力,以防損害肛管產生肛裂。

4、及時治療引起肛裂的各種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等病癥,防止肛裂發(fā)生。

5、要少喝酒,不吃辛辣刺激食物,食不可過精,要粗細糧搭配,蔬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盡量多攝入,可使大便保持正常。

(責任編輯:詹遠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相關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