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兒科 > 專題策劃 > 熱點專區(qū) > 正文

寶寶使用抗生素 六個錯誤犯不得

2017-07-06 10:06:04      家庭醫(yī)生在線

哪些情況下寶寶不宜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容易出現哪些錯誤?一起來看看兒科醫(yī)生怎么說,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寶寶使用抗生素誤區(qū)

錯誤一: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目前,國內抗生素濫用情況仍較普遍,不僅普通百姓認為應用抗生素能預防感染,就連一些專業(yè)醫(yī)生也這么認為。在門診,經常有醫(yī)生不問青紅皂白,就給寶寶開上一堆抗生素。手術后寶寶沒有感染跡象,有些醫(yī)生也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其實,這樣做達不到預防的效果,而濫用的后果只能是細菌耐藥性越來越嚴重,感染越來越難以控制。

錯誤二:一種不管用馬上換另一種

抗生素發(fā)揮功效的前提是藥物在血液里的濃度達到有效水平,立竿見影的效果雖然不少見,但指望使用抗生素后馬上藥到病除也是不切實際的。如果抗生素療效不明顯,先要考慮用藥時間是否足夠。提早換藥不光無助于病情的好轉,而且會造成細菌對多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

錯誤三:聯合使用

不提倡把幾種抗生素聯合使用,因為混合病菌引起感染的情況比較少,如果情況比較急,無法確定是哪種細菌感染可使用廣譜的抗生素。

錯誤四:擅自調整劑量

有些恨病型家長,看到孩子生病,恨不得給他吃一次藥就馬上能好,就不按醫(yī)囑或是說明書,擅自給孩子加大劑量。

錯誤五:見好就收,不按療程服用

「是藥三分毒」,大概是大部分人對藥物最深刻的認識了,遇到要吃藥的情況,總是各種謹慎糾結,生怕被藥「毒」到,稍有好轉,就想停藥。

錯誤六:用于預防

一般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比如有的父母感冒了,怕傳染給孩子就給孩子服用些抗生素,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三種疾病無需使用抗生素:

感冒。感冒是3歲以下小兒最常見的疾病,占各級醫(yī)院兒科門診就醫(yī)人數的首位。治感冒不宜使用抗生素的主要理由有:1感冒的病原體90%以上是病毒。其中鼻病毒、冠狀病毒占60%,抗生素對病毒無效;2研究表明,抗生素既不能改變感冒病程和轉歸,也不能有效地預防普通感冒的并發(fā)癥;3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抗生素都有程度不同的毒副作用,如大劑量青霉素除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外,還可導致大腦興奮性增高——驚厥,即“青霉素腦病”,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導致細菌耐藥的主要原因之一。

嬰幼兒秋冬季腹瀉秋冬季腹瀉,顧名思義是指發(fā)生在每年10~12月份這個季節(jié)發(fā)生的腹瀉,發(fā)病年齡以6個月~3歲最多見。本病的病原體是輪狀病毒。在臨床上有3大特征,即感冒、嘔吐、腹瀉。國內調查結果顯示。治療秋冬季腹瀉抗生素使用率高達50%-70%,可見濫用抗生藥物現象較為普遍。

因此凡遇到病兒腹瀉,要仔細觀察糞便性狀,秋冬季腹瀉是蛋花樣便,認真分析導致腹瀉的原因,恰當用藥,不能千篇一律服用抗生素。中國腹瀉治療方案中指出,70%的急性水樣便腹瀉的病因多為輪狀病毒引起,可不用抗生素,只要做好液體療法,選用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如麗珠腸樂或培菲康等)和黏膜保護劑(如思密達等),患兒就可以治愈。

嬰幼兒哮喘。支氣管哮喘是小兒常見病,細菌感染并非引發(fā)哮喘的主要原因。由于哮喘是一種慢性反復發(fā)作的過敏性氣道炎癥,與細菌性炎癥截然不同,應用抗生素收效甚微或無效。因此,哮喘治療中必須避免濫用抗菌素。

(責任編輯:黃婉雯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相關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