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兒科 > 常見專科 > 口腔 > 正文

小兒口炎是怎么回事 口炎一般有三種類型

2016-04-20 13:31:48      家庭醫(yī)生在線

小孩子很容易得病,原因是自身的抵抗力比較差,病菌很容易侵入。孩子生病,是每個家長最擔憂的問題,一旦孩子生病,首先了解疾病的病因,從根源上防護,降低疾病的發(fā)病率,小兒口炎是一種在口腔處發(fā)病的疾病,那么,小兒口炎的病因都有哪些呢?

小兒口炎的病因:

由于嬰幼兒口腔解剖生理特點及食具消毒不嚴、口腔不衛(wèi)生或由于各種疾病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可導致口炎的發(fā)生。

鵝口瘡又稱雪口病,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見于新生兒和營養(yǎng)不良、腹瀉、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或激素患兒;新生兒多由產道感染或使用不潔奶具、哺乳時乳頭不潔所致。

皰疹性口腔炎由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所致。

潰瘍性口腔炎主要由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感染引起,多見于嬰幼兒,常發(fā)生于急性感染、長期腹瀉等抵抗力下降時,口腔不潔有利于細菌繁殖而致病。

小兒口炎這種病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從名字可以看出這種病指的是小兒口腔的炎癥。這種病發(fā)生在小兒身上,由于年齡的限制小兒很難覺察自己發(fā)病,所以其監(jiān)護人做做好監(jiān)護工作,平時注意觀察小兒的健康狀況,下面小編就向大家介紹一些這種病的臨床表現。

細菌感染性口炎常以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為主要致病菌。這些細菌在急性感染、長期腹瀉等機體抵抗力低下狀況下,若口腔不潔,則致細菌大量繁殖,從而引起急性口腔黏膜損傷。

在小兒身上出現口炎后,會有以下癥狀表現出來:

潰瘍性口炎

口腔各部位均可發(fā)生,常見于唇內、舌及頰黏膜等處,可蔓延到唇和咽喉部。初起黏膜充血、水腫、可有皰疹,后發(fā)生大小不等的糜爛或潰瘍,創(chuàng)面覆蓋較厚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形成的灰白色或黃色假膜,邊界清楚,易于擦去,擦后遺留溢血的糜爛面,不久又重新出現假膜。局部疼痛,淋巴結腫大。拒食、煩躁、發(fā)熱39℃~40℃。全身癥狀輕者一周左右體溫恢復正常,潰瘍逐漸痊愈;重者可出現脫水和酸中毒。

皰疹性口炎

起病時發(fā)熱達38℃~40℃,1~2天后,齒齦、唇內、舌、頰黏膜等各部位口腔黏膜出現單個或成簇的小皰疹,直徑 2~3mm,周圍有紅暈,迅速破潰后形成潰瘍,有黃白色纖維素性分泌物覆蓋,多個潰瘍可融合成不規(guī)則的大潰瘍,有時累及上腭和咽部。在口角和唇周皮膚亦常發(fā)生瘡皰疹,疼痛頗劇、拒食、流涎、煩躁,頜下淋巴結經常腫大。體溫在3~5天后恢復正常,病程1~2周。局部淋巴結腫大可持續(xù)2~3周。

本病應與皰疹性咽峽炎鑒別,后者由柯薩奇病毒引起,多發(fā)生于夏秋季,瘡疹主要發(fā)生在咽部和軟腭,有時見于舌但不累及齒齦和頰黏膜,頜下淋巴結腫大。

藥物過敏性口炎

服了某種藥物后,使口腔黏膜發(fā)生急性炎癥表現。一般在服藥后24小時左右發(fā)病。其早期癥狀是口腔黏膜充血,水腫或出現紅斑和水皰等。由于藥物不斷吸收,使早期癥狀逐漸加重并形成黏膜潰爛。這種黏膜潰爛面不同于一般口瘡表現,在其潰爛面上覆蓋血性分泌物,潰面腫脹,常常引起刺激性劇烈疼痛,兒童因疼痛而拒食。

小孩子抵抗力差,生病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孩子一旦生病,還是要積極的治療的,小兒口炎,常見的有鵝口瘡、皰疹性口炎、細菌性口炎三種,而針對該疾病,具體治療措施如下:

鵝口瘡的治療簡單,一般用2%碳酸氫銷清洗口腔后,局部涂抹龍膽紫或冰硼散,每日1-2次,數日后便可痊愈。若病變廣泛者可用制霉菌素10萬單位,加水l-2ml涂患處,每日3-4次。

皰疹性口炎的治療有一定難度,局部可用皰疹凈(研細涂之)或中藥錫類散等。進食前為減輕疼痛可用2%利多卡因局部涂之。一般不用抗生素,可給予退熱劑對癥處理?;疾∑陂g的口腔護理很重要,包括保持口腔清潔、勤喂水、禁用刺激性、腐蝕性、酸性或過熱的食品、飲料及藥物。

細菌性口炎除局部涂龍膽紫、金霉素魚肝油、中藥養(yǎng)陰生肌散、以及2%利多卡因止痛外,病情較重者要給予抗生素靜滴或肌注,如青霉素、紅霉素等。此外還要加強口腔護理及對癥治療。

(責任編輯:吳任飛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相關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