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兒科 > 兒科疾病 > 缺鈣 > 正文

兒童缺鈣易引起這些病癥

2015-06-13 07:11:21      家庭醫(yī)生在線

孩子慢慢長大,漸漸和其他孩子之間出現差距,怎樣判斷孩子是否缺鈣呢?

兒童缺鈣該如何可以看出來

從孩子的身高來看。

孩子出生時身長一般是50cm左右,半歲以內身高增長最快,半歲以后相對生長較慢,到1歲左右孩子的身高一般在75cm~80cm左右。缺鈣的孩子發(fā)育遲緩,身高低于同齡小孩。

從孩子的夜啼來看。

經常夜里哭鬧,睡覺不好,正常孩子一天要睡十幾個小時,而缺鈣的孩子有可能只睡幾個小時,家人覺得帶孩子非常累。并且孩子經常無緣無故地哭鬧,頭部容易出汗。

從孩子出現枕禿來看。

孩子的頭部容易出現枕禿,枕禿就是頭部后面枕骨部位(就是孩子睡覺頭接觸枕頭的那個部位) 的頭發(fā)很整齊地 脫落,形成一片可以看見頭皮的小圈。這不是睡覺磨掉的,而是 缺鈣的表現。孩子經常夜里哭鬧,睡覺不好,

從孩子的行為看。

缺鈣的孩子比同齡兒童學走路晚,腿軟,學走路慢,容易摔跤,如果體內缺鈣沒有及時糾正,強迫孩子過早走路,孩子的腿部會出現畸形,如出現X形腿和O形腿。這時候,要及時給孩子補鈣,不要急于讓孩子學會走路,等體內的鈣恢復正常后再讓孩子學走路。

頭部、胸部的發(fā)育也逐漸出現異常。

在胸前可以發(fā)現像串珠一樣的隆起,胸部狹長,很像雞胸。頭部囟門閉合較晚。后囟門的閉合一般在孩子3~4個月的時候閉合,前囟門的閉合時間為1歲到1歲半,如果閉合過晚,說明孩子缺鈣。

如果出現以上現象,要及時帶孩子去醫(yī)院抽血化驗,看看孩子是否缺鈣,如果缺鈣,要及時到醫(yī)院治療。另外,還要讓孩子多曬太陽,從飲食上補鈣,多吃一些小魚,小蝦,小魚小蝦中含鈣量很高。對于糾正孩子缺鈣很有好處。

兒童缺鈣容易引起這些病癥

一、驚厥

寶寶血液中鈣磷明顯偏低,便會得"佝僂病性低鈣驚厥",又稱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癥,俗稱"低鈣驚厥"。

起病原因

鈣在血液中的重要作用是抑制肌肉興奮性,防止過度收縮。寶寶血液中的鈣水平下降,抑制作用減弱,肌肉興奮性就會立即增高,人會發(fā)生不由自主的收縮,即抽筋。

發(fā)病癥狀

寶寶哭鬧不安,稍有一點聲音就容易受驚。繁尋受驚時,兩側手腕屈曲,大拇指緊貼掌心,其他手指伸得筆直。有時是兩條腿伸直交叉,腳趾向下彎曲,足背弓起,像跳芭蕾舞,發(fā)作持續(xù)幾秒鐘至幾分鐘不等,然后可自行緩解。

發(fā)病時寶寶意識清楚,頻繁發(fā)作的每天可多達10多次。嚴重的會發(fā)生喉痙攣,主是喉部抽筋。一般1歲以內的寶寶較多,發(fā)作時寶寶聲門與喉部肌肉強力收縮,導致吸氣困難,發(fā)出可怕的喉鳴音。更嚴重的會神志不清,甚至窒息死亡。

發(fā)病時間

低鈣驚厥的大多發(fā)生在寶寶佝僂病初期,或患佝僂病的寶寶用維生素D治療初期。還有,春末夏初,佝僂病患兒曬太陽時間開始增多之時。發(fā)熱、感染、饑餓時寶寶也容易發(fā)生低鈣驚厥。發(fā)生低鈣驚厥的寶寶,多有佝僂病的其他表現,如多汗、睡眠不深、易醒、頭枕部脫發(fā)形成枕禿等。

緊急處理

孩子萬一發(fā)生喉痙攣,成人應設法張開患兒的嘴巴,將舌頭拉出口外,以保持其呼吸道通暢。同時,將一長型硬物(如筷子)插入牙齒之間以防咬傷舌頭。注意一定要抓住筷子,防止進入呼吸道加重阻塞。經初步處理后,不管喉痙攣是否停止,均應立即將患兒送醫(yī)院作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二、腹痛

起病原因

血液中游離鈣離子偏低,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腸壁的平滑肌受到輕微刺激就會發(fā)生強烈收縮即腸痙攣,出現腹痛等消化道癥狀。

發(fā)病癥狀

寶寶無規(guī)律肚子痛,與飲食、排瀉等外界因素無關,大便化驗正常,吃驅蟲、助消化、解痙等藥物,沒有效果。

三、囟門不閉

18個月以上的寶寶如果前囟門尚未閉合,應去醫(yī)院作骨骼X線照片和血液化驗檢查,如果X線攝片血液中缺鈣,則說明寶寶得了"營養(yǎng)缺乏性佝僂病",也就是民間說的"軟骨病"。

起病原因

寶寶鈣攝入不足或腸道對鈣的吸收減少時,體內缺鈣直接影響鈣向骨骼的沉積。機體鈣不能正常地沉積于骨質中,骨質就會變軟。顱骨在嬰幼兒時期生長很快,缺鈣癥狀中一個最早表現就是顱骨鈣化不足,發(fā)生佝僂病導致顱骨軟化(俗稱"乒乓頭")。

發(fā)病癥狀

患病寶寶的顱骨內板變薄,頂骨或枕骨摸上去有"乒乓球樣感覺"。如果沒有及時發(fā)現加以治療,前囟門就會增大且邊緣軟化、閉合延遲,同時伴有佝僂病常見的夜驚、煩躁、多汗、睡眠不安、驚哭、驚跳、搖頭、顱骨軟化等癥狀。

兒童缺鈣該怎么辦呢?

一般認為判斷嬰幼兒缺鈣較好的參考標準是:首先根據營養(yǎng)師對嬰兒日常膳食的分析,鈣攝入量在推薦量的70%以下;其次是具有如骨鈣化不良、X-型、O-型腿等佝僂病相關臨床癥狀及體征顯示缺鈣;最后是排除維生素D缺乏。而關鍵在于,上述三點必須同時滿足,才能判斷可能缺鈣,而輕度的鈣缺乏往往難以通過檢查發(fā)現。

很多醫(yī)生和營養(yǎng)師誤以為,只要一項符合就是缺鈣,因此大部分嬰幼兒到了中國都會缺鈣的。至于枕禿、盜汗、夜啼更是十分普遍的生理現象,它們與缺鈣絕不是一對一的因果關系,這種誤解或許大部分來自錯誤的經驗。

誤解其實不止于此。在媽媽們中間流行的一種“醫(yī)囑”是,需要補鈣的不只是寶寶,媽媽也需額外補鈣,這樣既于孩子有益,亦可以防治自身骨質疏松。

在2010年對岡比亞婦女的研究表明,在對日均鈣攝入量300—400毫克的婦女,以每天1500毫克的標準進行孕期補鈣,結果產后母乳鈣含量、嬰兒骨密度及身長體重等,均無明顯差異。在對日均攝入量極低、僅為每天288毫克的岡比亞哺乳期婦女,以每天714毫克的標準進行補鈣,在8—78周的哺乳期期間,乳汁鈣濃度及其變化與對照組也幾乎完全相同。

另一項臨床研究則顯示,在基礎膳食鈣中位數為每天821毫克的哺乳期婦女中,以每天1000毫克為標準補鈣,并不能預防哺乳期的骨質流失,而在哺乳期結束后,骨密度會以每月0.5%—2.0%的速度自然恢復。

(責任編輯:姚曉珠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相關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