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經典] “藥王”孫思邈與《千金方》
2014-04-09摘要: 孫思邈是隋唐時期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醫(yī)藥學家。他精湛的醫(yī)術、高尚的醫(yī) 德、畢生鉆研醫(yī)學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頌。孫思邈自幼體弱多…… 查看全文>>
中醫(yī)頻道中醫(yī)文化欄目主要講述中醫(yī)文化和中醫(yī)傳統(tǒng)、中醫(yī)歷史等知識,包括古今名老中醫(yī)的名家故事,中醫(yī)四大經典,中醫(yī)圖庫,中藥圖庫等內容。
摘要: 孫思邈是隋唐時期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醫(yī)藥學家。他精湛的醫(yī)術、高尚的醫(yī) 德、畢生鉆研醫(yī)學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頌。孫思邈自幼體弱多…… 查看全文>>
摘要: 元代醫(yī)學家羅天益,字謙甫(約公元1216~1297年),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人。“幼承父訓。俾志學于詩書,長值危時,遂茍生于方技”。拜同里人李東垣門下學醫(yī),…… 查看全文>>
摘要: 皇甫謐是晉代的醫(yī)學家,他于公元256年,克服疾病纏身的重重困難,系統(tǒng)地總結了晉以前歷代針灸學的經驗,寫出了我國第一部針灸專著——《針灸甲乙經》。他寫成這部巨著的…… 查看全文>>
摘要: 《傷寒雜病論》是世界上第一部經驗總結性的臨床醫(yī)學著作,是當時世界是醫(yī)學水平最高的醫(yī)學專著。阿拉伯學者阿維森納的《醫(yī)典》,比它要晚70O多年。該書的作者張仲景,名…… 查看全文>>
摘要: 在我國殷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貞疾舌”的記載,其中就含有診斷病舌的意思。公元前3~5世紀成書的《內經》中已有較多關于舌診的記載。如關于舌苔之色,認為舌苔黃是屬于…… 查看全文>>
摘要: 早在三千五百多年以前,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有“癌”的病名,約公元前十二世紀的《周禮天官》中,記著“瘍醫(yī)下士八人,掌管腫瘍等病”。“腫瘍”這個詞,宋代王安石注…… 查看全文>>
摘要: 傳染病對人類的危害很大,它在一定的外界環(huán)境條件下可以在人群中傳播,造成流行。傳染病流行時,發(fā)病迅速,癥狀劇烈,波及人數多,影響范圍大,嚴重危害廣大人民的生命健…… 查看全文>>
摘要: 早在殷武丁時代(約公元前1324—1266年)的甲骨文中就有“疾目”的記載,這是我國關于眼病史料的最早文字記錄。先秦古書《山海經》已載有治療眼病的數種藥物。 查看全文>>
摘要: 王惟一,名王惟德,北宋醫(yī)家。公元987—1067年(北宋太宗雍熙四年——英宗治平四年)人。宋仁宗(趙禎)時當過尚藥御,對針灸學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針灸學之大成,…… 查看全文>>
摘要: 牛黃是一味珍貴的中藥材,是牛的膽囊結石,天然牛黃價格極高,一般我們使用的都是人工牛黃。牛黃還有一個別名叫做丑寶,那么為何牛黃被稱為丑寶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查看全文>>
摘要: 中醫(yī)、兵法可以說都是我國的國粹,中醫(yī)是治病,兵法是作戰(zhàn),中醫(yī)和兵法有聯系么?當然有聯系,下面就請專家為我們介紹一下中醫(yī)與兵法之前的奇妙的關系,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查看全文>>
摘要: 白花蛇是中醫(yī)常用的一味藥材,為蝮蛇科動物尖吻蝮(五步蛇)的干燥全體,對于很多疑難雜癥有著顯著的治療功效,李時珍與白花蛇還有一段故事呢?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吧! 查看全文>>
摘要: 我國醫(y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錢乙撰寫的《小兒藥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tǒng)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fā)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 查看全文>>
摘要: 朱肱(約11世紀至12世紀間),字翼中,號無求子,晚號大隱翁,因曾官奉議郎,人稱朱奉議。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祐三年(1088)進士,但無意為官,退而釀酒著…… 查看全文>>
摘要: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錢塘(今屬浙江)人,曾舉進士,歷仕三司使、軍器監(jiān)及司天監(jiān)等職。政治上支持王安石變法革新,積極參預制訂新法、整頓鹽政、興修水利、…… 查看全文>>
摘要: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 查看全文>>
摘要: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查看全文>>
摘要: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及醫(yī)學家。生于唐大歷七年(772),卒于會昌二年(842)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因擔任過太子賓客,故稱為劉賓客。 查看全文>>
摘要: 隋代太醫(yī)博士。創(chuàng)“補養(yǎng)宣導”法。廣泛運用導引法于醫(yī)療。撰《養(yǎng)生方導引法》,論述一千七百二十七鐘病候,大都附“補養(yǎng)宣導”法,“以代藥品”。如“風痹手足不隨候”,其…… 查看全文>>
摘要: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查看全文>>
摘要: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 查看全文>>
摘要: 張文仲,約生于唐武德三年,(620),卒于唐圣歷三年(700年)。唐御洛州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武則天光宅元年(684)為侍御醫(yī)、后至尚藥奉御。文仲通醫(yī)理,尤…… 查看全文>>
摘要: 孫思邈,京兆華原人,約生于隋開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一百零二歲。人們把他當做“神仙”,尊稱為“藥王”。他從小勤奮好學,七歲讀書,每日背誦一千多字,有“圣…… 查看全文>>
摘要: 春三月,此為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fā)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yǎng)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 查看全文>>
摘要: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 查看全文>>
摘要: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查看全文>>
摘要: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我國醫(y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yī)學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yī)學巨著。書中除…… 查看全文>>
摘要: 《診余舉隅錄》 醫(yī)案著作。清·陳廷儒撰于1897年。名曰診余舉隅者,因讀其一案,即可貫通或因寒、或因熱,或因虛、或因實之同證各病,所謂舉一隅,反以三是也。原書…… 查看全文>>
摘要: 《診余舉隅錄》 醫(yī)案著作。清·陳廷儒撰于1897年。名曰診余舉隅者,因讀其一案,即可貫通或因寒、或因熱,或因虛、或因實之同證各病,所謂舉一隅,反以三是也。原書…… 查看全文>>
摘要: 皇甫謐,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平涼,一作靈臺)人,后隨其叔父移居至河南新安(今河南繩池縣附近)。其曾祖是漢太尉皇甫嵩,但至皇甫謐時,家境已…… 查看全文>>
摘要: “不學而求知,猶愿魚而無網焉;心雖勤而無獲矣”。這是晉代科學家葛洪在治學上的一句名言。 查看全文>>
摘要: 郭玉(公元1~2世紀),東漢廣漢郡(今四川新都縣,一說廣漢縣)人,是漢和帝時最負盛名的醫(yī)學家。程高也是位隱士醫(yī)家。廣漢(今遂寧縣東北,或今射洪縣)人。 查看全文>>
摘要: 淳于意(公元前205?~前150年),西漢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因曾任齊國的太倉長(一說太倉令),人稱倉公。年輕時喜鉆研醫(yī)術,拜公孫光為師,學習古典醫(yī)籍和治病…… 查看全文>>
摘要: 現在禽流感是大家都很關注的話題,而根據中醫(yī)救治經驗,我們發(fā)現中醫(yī)藥在禽流感的治療中可發(fā)揮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摘要: 歷代中醫(yī)古籍繁多,其書名也多種多樣,細探內涵之意,別有一番雅趣?,F就筆者有限藏書,依照書名特點,作一簡述。 查看全文>>
摘要: 張從正(約1156-1228年),字子和,號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蘭考、睢縣),金代醫(yī)學家。幼年從父學醫(yī),博覽醫(yī)書,深究醫(yī)理,勤奮自壢,弱冠成器;中年時代,即…… 查看全文>>
摘要: 李杲(1180~1251),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號東垣老人,他是中國醫(y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醫(yī)“脾胃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他十分強調脾胃在…… 查看全文>>
摘要: 朱丹溪(公元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彥修,義烏(今浙江義烏市)赤岸人。他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時改名赤岸村,繼而又改為丹溪村。所以人們尊稱他…… 查看全文>>
摘要: 劉完素,字守真,自號通元處士,約生活于1110-1209年。是金時的河間人,因此后人又稱他為“劉河間”。他是當時名聲顯赫的醫(yī)家,幼年喪父,家境貧寒,自幼聰慧,…… 查看全文>>
摘要: 《診余舉隅錄》 醫(yī)案著作。清·陳廷儒撰于1897年。名曰診余舉隅者,因讀其一案,即可貫通或因寒、或因熱,或因虛、或因實之同證各病,所謂舉一隅,反以三是也。原書雖…… 查看全文>>
摘要: 《診余舉隅錄》 醫(yī)案著作。清·陳廷儒撰于1897年。名曰診余舉隅者,因讀其一案,即可貫通或因寒、或因熱,或因虛、或因實之同證各病,所謂舉一隅,反以三是也。原書雖…… 查看全文>>
摘要: 為慈禧看病是“懸絲”診脈?在CCTV-10播出的一期《百科探秘》節(jié)目,其中在談到“孫思邈長壽之謎”時提及“懸絲”診脈一法,并言清宮慈禧太后生病,御醫(yī)就是用這樣…… 查看全文>>
摘要: 在19世紀,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生物界的進化規(guī)律是:物競天擇,優(yōu)勝劣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有好多古生物就因其不能適應自然界的演變現已滅絕??铸堅浭堑亍? 查看全文>>
摘要: 我國一些老字號的中醫(yī)藥店,多以“堂”相稱,如“同仁堂”、“長春堂”、“同濟堂”等。究其原因,還得從醫(yī)圣張仲景說起。 查看全文>>
摘要: 中(草)藥處方由一味或多味中藥組合而成,它雖不像西藥處方中有些拉丁文或英文縮寫那樣難記難懂,但也有學問和道道,不可不知。 查看全文>>
摘要: 循證醫(yī)學強調臨床研究證據、臨床經驗、病人選擇三者的有機結合,要求"醫(yī)生對病人的診治決策應該建立在最佳研究證據、臨床經驗和病人的選擇三方面恰當結合的基礎之上。"這…… 查看全文>>
摘要: 我國古代養(yǎng)生家十分重視飲食適量,在節(jié)制飲食方面有許多精辟論述和具體方法。被后世稱為“醫(yī)書始祖”的《內經·素問》中,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飲食過度的危害?!帮嬍匙员叮c…… 查看全文>>
摘要: 歷史上,中藥曾為中華民族的健康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而隨著現代開發(fā)和使用范圍的擴大,中藥的不良反應漸漸引起國內外的重視。 查看全文>>
摘要: 證二條 方六首 查看全文>>
摘要: 論一首 證三條 方十二首 查看全文>>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qū)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