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孔鮑魚”在臺灣簡稱九孔,屬于蚌科。外殼質薄而堅,煥化五彩花紋,非常璀璨悅目,背上有九個螺紋小孔,所以名為九孔。--詳細介紹
選料的關鍵聞、摸、看。上等干鮑聞上去有一種天然的香氣,像大海的味道。對鮑魚獨鐘的人對它的香氣特別敏感。你抒它放在房間里,房間里就充滿了他的味道;你把它放在某件東西上,這東西就有了它的味道。鮑魚摸上去很硬,清袁枚曾有言:“但其性時,決不能決齒,火煨三日,才拆得碎。其言不無夸張,但好能從中體會、想像到鮑魚之硬。好的干鮑制品看起來以色澤淡黃、鮮艷,肉厚,有光澤,呈半透明,氣味香鮮,身干形正潤而不潮,稍有白霜者為佳。干鮑魚的質量等級,主要以其產(chǎn)地、種類及個頭的大小來劃分。從鮑魚的個頭來講,頂級干鮑魚為500克2-4頭,特級500克6-8頭,一級500克10-12頭。選擇同等級的干鮑魚時以個頭大小均勻、肉質厚實、表面潔凈、體干堅硬、無異味者為佳。 由于干鮑魚在市面上的售價不菲,因此有部分的無良商販,用一文不值的“干石鱉”冒充“干鮑魚”出售,以此從中牟取暴利。故在選購干鮑魚時一定要小心,以免上當;鮑魚如其它貝類動物一樣,有一個硬貝殼,但鮑魚殼的貝殼部很小,殼口很大,邊緣有9個左右的小孔(俗稱“九孔螺”的緣故)。它的足部很發(fā)達,足底平。市場上出售的干鮑魚已去殼,外形略似艇狀,有一面非常光滑,即為鮑魚的足底部分。而“石鱉”也有發(fā)達的足部,足底也是平的,因此稍作加工即可用來冒充鮑魚,但只要仔細一辯別就會發(fā)現(xiàn),“石鱉”因肉體較薄,曬干后會收縮彎曲,且其足的邊緣很粗糙。而“假鮑魚”與“真鮑魚”的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前者背部中央有8片殼板,加工曬干時雖被剝掉,但總會留下8道明顯的印痕。所以,凡是背面有8道明顯深印痕跡的“鮑魚”就是假鮑魚無疑。 除了辯別“真、假”鮑魚之外,我們還得認識辯別“優(yōu)、劣”鮑魚,首先是優(yōu)質鮑魚的辯別,從色澤觀察,鮑魚呈米黃色或淺棕色,質地新鮮有光澤;從外形觀察,鮑魚呈橢圓形,鮑身完整,個頭均勻,干度足,表面有薄薄的鹽粉,若在燈影下鮑魚中部呈紅色更佳;從肉質觀察,鮑魚肉厚,鼓壯飽滿,新鮮。而劣質鮑魚的特征,從顏色觀察,其顏色灰暗、褐紫,無光澤,有枯干灰白殘肉,鮑體表面附著一層灰白色物質,甚至出現(xiàn)黑綠霉斑;從外形觀察,體形不完整,邊緣凹凸不齊,個體大小不均和近似“馬蹄形”;從肉質觀察,肉質瘦薄,外干內(nèi)濕,不陷亦不鼓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