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疾病頻道 > 心腦血管 > 心腦血管知識 > 疾病病因 > 正文

室間隔缺損的具體病因

2014-02-20 14:20:45      家庭醫(yī)生在線

室間隔缺損約為先天性心臟病總數(shù)20%,可單獨存在,也可與其他畸形并存。室間隔缺損是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之一,其發(fā)生率在Abbott統(tǒng)計1000例尸檢中占5.5%。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和上海市胸科醫(yī)院所分析的1000例先天性心臟病中,單純室間隔缺損占23.1%,居第二位;根據(jù)上海醫(yī)科大學和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對1085例先天性心臟病分析的結果顯示,房間隔缺損占第一位為21.4%,動脈導管未閉占第二位為21.2%,而室間隔缺損占與第三位為15.5%。這兩個統(tǒng)計數(shù)字雖有差異,但均說明室間隔缺損在先天性心臟病中是常見的。

分類:

根據(jù)胚胎發(fā)育情況及分布部位,室間隔缺損可分為膜部缺損、漏斗部缺損及肌部缺損三大類型。其中膜部缺損最多見,漏斗部缺損次之,肌部缺損最少見。隨著心臟手術的發(fā)展和要求,上述各型又可分出若干亞型,這種進一步分型對手術治療有重要指導意義。

1、膜部缺損 由于室間膈膜部發(fā)育不全或融合不全而形成,為最常見的VSD類型,占70%-80%o可分為三個亞型。

(1)單純膜部缺損:為局限于膜部間隔的小缺損,缺損四周為纖維結締組織,有的與三尖瓣腱索粘連緊密,甚至形成片狀而構成膜部間隔瘤。膜部VSD與房室傳導束有密切關系,希氏束在中心纖維體的前方偏右側穿過,經(jīng)室間隔膜部后緣行走于缺損的后下緣,再分為左、右分支。

(2)膜周型缺損:一般位于室上嵴下方,缺損常較大,緊靠三尖瓣前瓣和隔瓣交界區(qū)。

(3)隔瓣下型缺損:缺損位于三尖瓣隔瓣的下方,距主動脈瓣稍遠而距房窒傳導束很近。其前緣常有一部分殘留的膜樣間隔組織。由于三尖瓣腱索、隔瓣或隔瓣與前瓣交界處與VSD邊緣粘連,可形成膜部瘤,在收縮期左心室高壓血流,使局部形成囊狀物,凸向右側。在二維超聲圖像上清晰可見。因血流的沖擊,使膜部瘤頂端造成1個或多個破裂口。手術中切勿將此破口誤為VSD處理,而應該剪開瘤壁,找到下方的VSD進行修。補。有時,三尖瓣隔瓣或前瓣或隔瓣交界區(qū)與VSD的邊緣粘連,使經(jīng)VSD分流的左心室血流直接導向右心房,形成所謂左室一右房缺損。VSD與三尖瓣瓣葉和腱索的粘連是其自行閉合的重要機制,本類型VSD自行閉合的機會最多。

2、漏斗部缺損 缺損位于圓錐間隔上,主要由于圓錐部間隔各部融合不全所致,占10%~20%。又分兩個亞型。

(1)嵴內(nèi)型:位于窒上嵴結構之內(nèi),四周為完整的肌肉組織,血液直接分流入右室流出道。

(2)干下型:缺損上緣直接與肺動脈瓣及主動脈右冠瓣相連,即缺損與瓣葉之間沒有肌性室隔組織,而主動脈瓣與肺動脈瓣之間存在纖維環(huán)。因瓣環(huán)失去支持,右冠瓣(無冠瓣少見)可脫垂入缺損上緣并有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3、肌肉部缺損 多位于心尖部和調節(jié)束后方,形態(tài)和大小不一,但常為多發(fā)性VSD。本型最為少見。

(責任編輯:尹浩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相關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