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疾病頻道 > 皮膚科 > 皮膚疾病 > 其他常見皮膚病 > 膿皰瘡 > 正文

膿皰瘡的兩種類型 小兒如何遠離膿皰瘡?

2015-09-28 10:08:32      家庭醫(yī)生在線

膿皰瘡俗稱“黃水瘡”,為化膿性球菌感染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常見于夏末秋初。該病常發(fā)生接觸傳染,可在家庭、幼兒園、托兒所等場所流行。因此,當兒童出現(xiàn)疑似癥狀時,家長、保育員和老師不可掉以輕心,應及時帶患兒到醫(yī)院就診,否則會使得病情加重,危害小兒的健康。

膿皰瘡的兩種類型

一、大皰型膿皰瘡

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起病迅速,初為散在小水皰,很快擴大、化膿,成為膿皰或膿性大皰。皰壁比較松弛,看似起皺。皰內膿液常沉積在底部或下半部,呈半月形。

皰壁很薄,易破潰流膿,露出糜爛面,干后形成黃色膿痂。有時痂下膿液向四周溢出,在周圍發(fā)生新的水皰、膿皰,排列成環(huán)形、弧形,又稱環(huán)狀膿皰瘡。好發(fā)于面、頭、四肢等露出部位,自覺瘙癢,一般無全身癥狀。

多發(fā)生于2~8歲兒童,好發(fā)于暴露部位,如頭面、四肢,也可波及全身,初為紅斑或水皰,迅即變?yōu)槟摪?,米粒至黃豆大,周圍有紅暈,皰壁松弛,皰內膿汁沉積于皰底,上部為透明液體,形成半月形,皰膜破裂后露出糜爛面,干燥后形成蜜黃色膿痂,自覺瘙癢,故而搔抓后易自我傳染,向周圍蔓延。

二、膿痂性膿皰瘡

由溶血性鏈球菌所致,或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特點是在紅斑的基礎上發(fā)生薄壁的水皰,迅速轉變?yōu)槟摪挘車忻黠@的紅暈,膿皰破后其滲液干燥結成蜜黃色厚痂,痂不斷向四周擴張與鄰近皮損互相融合。

本型好發(fā)于面部,尤其是口周、鼻孔周圍及耳廓部位多見,亦可發(fā)生于四肢。由于瘙癢明顯,常因搔抓而將細菌接種到其他部位而發(fā)生新的皮疹。

陳舊的結痂一般約6~10天自然脫落而愈,不留疤痕。在紅斑基礎上出現(xiàn)水皰,迅即轉為膿皰,膿汁較粘稠,周圍炎性紅暈明顯,干燥后結有蜜黃色厚痂,約一周左右,痂脫而愈,不留疤痕。

小兒如何遠離膿皰瘡?

1、在集體兒童機構,要避免小朋友直接接觸或共用毛巾、玩具等,以免相互傳染。

2、嬰幼兒的生活用品要經(jīng)常消毒、洗曬,并自備一套,單獨使用。要注意經(jīng)常給小兒換衣服,剪指甲,防止皮膚損傷。

3、嬰幼兒要勤洗澡,特別是易生痱子、易出汗處,可撲些粉,以保持皮膚干燥。幼兒也可適當補充維生素 A 、 B 族維生素、維生素 C ,以增強免疫力。當皮膚有外傷或破損時,更要注意皮膚的清潔消毒,可涂些金霉素軟膏,預防感染。

(責任編輯:黃詩敏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相關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