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疾病頻道 > 中醫(yī)科 > 正文
脾虛
掛號科室:中醫(yī)科 同類疾?。?a target='_blank'>腎病

脾虛濕盛吃什么好

2013-11-27 15:40:11      家庭醫(yī)生在線

脾虛是濕盛的原因,濕盛是脾虛結果。而且兩者又會互為因果。脾虛容易生濕,生濕又會加重脾虛。多是身體免疫力下降所致,導致脾胃虛弱,虛弱之后運化水濕的能力減弱,這樣身體就會停留水濕。所以治療需要從兩方面入手:健脾化濕、飲食配合。至于飲食上的調理:一般宜清淡易消化飲食;藥粥一般用山藥,薏苡仁,等為基質,并可長期服用。

健脾化濕法常與芳香化濕、溫脾、利水滲濕等治法配合使用。如脾虛濕阻,證見泄瀉,腹脹嘔吐,不思飲食,倦怠乏力,宜與芳香化濕法配合,方如:“錢氏七味白術散”;脾陽不足而致水腫、腹脹,宜與溫脾法配合,方如:“實脾散”脾虛濕盛,婦女帶下清稀,宜與淡滲利濕法配合,方如完帶湯。

祛濕法,運用補益脾氣的藥物以消除濕邪的治法。健脾可以增強脾的運化功能,使水濕消除。健脾化濕法適用于脾虛水濕不化證,證見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胃脘痞滿,肢體困重,飲食不化,大便溏薄或瀉泄,水腫,婦女帶下,苔白厚膩,脈緩等。常用的健脾化濕藥有白術、黨參、茯苓、扁豆、砂仁、蓮子肉、薏苡仁等。

常用的健脾化濕藥有白術、黨參、茯苓、扁豆、砂仁、蓮子肉、薏苡仁等,

脾虛濕盛吃什么好

粳米粥:粳米50克,葡萄干10克,以適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加入葡萄干,共同燉煮至稀爛即。

番薯:俗稱甘薯、山芋、紅薯。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峨S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薄毒V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大棗:性溫,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大棗安中養(yǎng)脾”的記載。明·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對脾虛便溏、胃弱食少、氣血不足之人,最宜經常服用大棗。

健脾:可用山藥、白術、苡仁、土豆、白扁豆、紅薯等,只要是長在地里深處的都可以健脾。用它們熬粥、燉肉、單煮均可,如果放一點荷葉,醒脾效果會更好。

益脾餅:白術120克、干姜、雞內金各60克、熟棗肉250克。將前三味軋細焙熟,共合棗肉,同搗為泥,作成小餅,炭火上炙干,晨起空腹,細嚼咽之。

蜂蜜100~150毫升,隔水蒸熟后,于食前空腹一次服下,每日2~3次,堅持每日服用。 薏米蓮子粥:薏苡仁30克、蓮子肉(去皮心)30克、冰糖適量。先煎苡仁,繼入蓮子肉,待粥成后加入冰糖,作早點食用。

山藥扁豆糕:鮮山藥200克、扁豆50克、陳皮3克、紅棗肉500克。將山藥去皮切成薄片,再將棗肉切碎,共合均勻后蒸糕,做早餐食之,每次50~100克。

大麥湯:羊肉100克、草果5個、大麥仁50克。羊肉切片后,與草果熬湯,過濾后用湯煮大麥仁,熬熟,加鹽少許即成,亦可在濾汁后與肉同煮食之。

特別注意

脾虛一般不會單一出現(xiàn),或夾寒,或兼熱,或有氣滯之象等,所以一般沒有固定的方劑。要調理好脾虛,你需要請中醫(yī)為你辯證清楚后,用藥才會收全功,否則雖脾虛有所好轉,而其它癥隨之而起,得不償失。

(責任編輯:吳敏 )

科大夫掛號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