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疾病頻道 > 腫瘤 > 腫瘤疾病 > 其他腫瘤 > 正文

多發(fā)性骨髓瘤是什么 多發(fā)性骨髓瘤如何診斷

2014-11-04 09:23:01      家庭醫(yī)生在線

多發(fā)性骨髓瘤是常見的骨腫瘤之一,是一種很嚴重的骨科疾病,它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因此如何治愈是他們最關注的問題。

什么是多發(fā)性骨髓瘤

(一)骨骼病變

骨髓瘤細胞浸潤,并分泌破骨細胞激活因子,可導致溶骨性損害,2/3以上患者,以骨痛為主要的首發(fā)癥狀,常見于胸部及腰背部,隨活動而加重。

受累的骨骼局部可隆起,按之有彈性或聲響,易發(fā)生病理性骨折,引起神經(jīng)根或脊髓壓迫。

(二)多發(fā)性骨髓瘤晚期的癥狀—高血鈣

廣泛的溶骨性病變,可引起血鈣和尿鈣增高,表現(xiàn)為厭食、惡心、多尿、煩渴、煩躁、心律失常,甚至昏迷。

(三)腎臟損害

由于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輕鏈沉積于腎小管內(nèi)、高粘滯血癥、淀粉樣變性、骨髓瘤細胞浸潤以及合并腎盂腎炎等因素,50%患者在診斷時已存在“骨髓瘤腎病”,可表現(xiàn)為蛋白尿、腎病綜合癥,但多不伴高血壓。

骨髓瘤腎病和高血鈣,是造成腎功能不全和尿毒癥的主要原因,脫水可加劇腎功能損害。

(四)貧血和出血

骨髓內(nèi)骨髓瘤細胞增殖,正常造血功能被抑制,可導致全血細胞減少。同時,由于腎功能不全、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繼發(fā)感染、M-蛋白引起高粘血癥所致血漿容量增加等多種因素,幾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貧血。

血小板生成減少、M-蛋白對血小板與凝血系統(tǒng)功能的干擾、血管壁淀粉樣變等均可能是出血的重要原因,患者多表現(xiàn)為粘膜和皮下出血,晚期可有內(nèi)臟和顱內(nèi)出血。

多發(fā)性骨髓瘤如何診斷

1、多發(fā)性骨髓瘤診斷主要標準:

(1)組織活檢證明有漿細胞瘤或骨髓涂片檢查:漿細胞>30%,常伴有形態(tài)改變。

(2)單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M蛋白【正常值及臨床意義】):IgG>35g/L,IgA>20g/L,IgM>15g/L,IgD>2g/L,IgE>2g/L,尿中單克隆K或λ輕鏈>1g/24小時,并排除淀粉樣變。

2、多發(fā)性骨髓瘤診斷次要標準:

(1)骨髓檢查:漿細胞10%~30%。

(2)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的存在,但低于上述標準。

(3)X線檢查有溶骨性損害和(或)廣泛骨質(zhì)疏松。

(4)正常免疫球蛋白量降低:IgM<0.5g/L, IgA<1.0g/L, IgG<6.0g/L。

凡滿足下列任一條件者可診斷為MM:

主要標準第1項+第2項;或第1項主要標準+次要標準②③④中之一;或第2項主要標準+次要標準①③④中之一;或次要標準①②+次要標準③④中之一。

3、最低診斷標準(符合下列二項)

(1)骨髓惡性漿細胞≥10%或雖<10%但證實為克隆性和/或活檢為漿細胞瘤且血清和/或尿出現(xiàn)單克隆M蛋白;如未檢測出M蛋白,則需骨髓惡性漿細胞≥30%和/或活檢為漿細胞瘤。

(2)骨髓瘤相關的器官功能損害(至少一項,詳見表1)[其他類型的終末器官損害也偶可發(fā)生,并需要進行治療。如證實這些臟器的損害與骨髓瘤相關則其也可用于骨髓瘤的診斷。

4、有癥狀MM診斷標準:

(1)符合MM的診斷標準。(2)出現(xiàn)任何ROTI。

5、無癥狀MM診斷標準:

(1)符合MM的診斷標準。(2)沒有任何ROTI的癥狀與體征。

(責任編輯:姚曉珠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相關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