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兒科 > 養(yǎng)護問題 > 營養(yǎng)護理 > 正文

小兒貧血知識大掃盲! 小兒貧血的幾種常見病因

2016-09-07 01:47:43      家庭醫(yī)生在線

貧血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癥狀或綜合征。根據外周血紅蛋白或紅細胞數可將貧血分為輕、中、重、極重四度。由于貧血的病因和發(fā)病原理多種多樣,因此,迄今尚無一個既能闡明病因與發(fā)病原理,又能指導臨床的統(tǒng)一分類法。目前一般采用形態(tài)分類和病因分類。

一、病因分類法

這種分類法是根據疾病發(fā)生的原因進行分類,故對診斷和治療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造成貧血的原因是由于紅細胞的生成與破壞二者不平衡所致,據此將貧血分為失血性,溶血性和造血不良三類:

(一)失血性

急性失血:如創(chuàng)傷大出血,出血性疾病等。

慢性失血:如潰瘍病、鉤蟲病、腸息肉等。

(二)溶血性

紅細胞內的異常(內因性)

(1)紅細胞膜缺陷:如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癥。

(2)紅細胞酶缺陷:如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陷癥、丙酮酸激酶缺陷癥等。

(3)血紅蛋白合成與結構異常:如地中海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等。

紅細胞外異常(外因性)

(1)免疫因素:存在有破壞紅細胞的抗體,如新生兒溶血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藥物所致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

(2)感染因素:因細菌的溶血素或瘧原蟲等對紅細胞的破壞。

(3)化學物理因素:如苯、鉛、砷、蛇毒、燒傷等可直接破壞紅細胞。

(4)其他:如脾功能亢進。

(三) 造血不良

缺乏造血物質:缺鐵性貧血,營養(yǎng)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骨髓抑制:先天性再生低下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感染、惡性腫瘤,血液病等。

以上兩種分類法各有其優(yōu)缺點,目前國內外多采用病因分類法。由于形態(tài)分類可用于推斷病因,對病因診斷起輔助作用。因此,可互相補充。

二、形態(tài)分類

這種分類的基礎是根據紅細胞平均容積(MCV,正常值80~94立方微米),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正常值27~32微微克)和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正常值32~38克/分升紅細胞)的測定結果而將貧血分為四類:

(一)大細胞性貧血:MCV>94立方微米,MCH為>32微微克,MCHC正常。屬于此類貧血者有營養(yǎng)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正細胞性貧血:MCV、MCH和MCHC均正常。此類貧血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失血后貧血。

(三)單純小細胞性貧血:MCV為<80立方微米,MCH小于正常,MCHC正常。慢性感染、慢性腎臟疾病所致的貧血屬于此類。

(四)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MCV<80立方微米,MCH為12~20微微克,MCHC<30克/分升。此類貧血見于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等。

小兒貧血的幾種常見病因

生理性貧血的原因:

出生后,氧飽和度從50%升高至95%,紅細胞大量破壞。

紅細胞生成素的產生受抑制,從出生時的高水平快速下降至幾乎測不出的程度,且與貧血的程度不成比例。

紅細胞壽命短。

生長迅速,血容量擴充使紅細胞稀釋。

當血紅蛋白降至最低時,紅細胞生成重新開始,并保持至生后第一年。正常足月兒體內所貯存的鐵在出生5個月內已足夠用于血紅蛋白的合成。此期間補鐵不能預防血紅蛋白的下降,只是增加貯存量以備后用。足月兒生理性貧血一般無需治療,補充鐵劑無效。早產兒生理性貧血常出現癥狀,因而被認為是非生理性貧血,常需治療(見本章第二節(jié)早產兒貧血)。

病理性貧血的原因:

紅細胞生成減少性貧血,先天性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感染,獲得性、先天性營養(yǎng)性缺陷(鐵、葉酸),先天性白血病。

失血性貧血。

紅細胞破壞性貧血。


(你想每天都收到三甲醫(yī)院兒科專家指導的權威育兒科普嗎?長按上圖,掃碼)

(責任編輯:莫克豪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相關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