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朱煒 副主任醫(yī)師
陽江市人民醫(yī)院
三級甲等
心血管科
-
個體因素對血壓的影響 年齡: 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在50~60歲以后,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的彈性下降。脈壓水平的不斷升高反映了動脈僵硬程度的逐漸進展。大動脈僵硬度的增高是源于其彈薄板層的斷裂和破碎、管壁中膠原與彈性蛋白比值的改變以及鈣的沉積,同時亦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相關。大動脈僵硬度的增高直接引起動脈順應性的下降和脈搏波傳導速率(Pulse Wave Velocity, PWV)的增快,反射的脈搏波提前抵達并與前向壓波相疊加,引起主動脈壓波形產生收縮晚期躍升,進一步導致收縮壓和脈壓升高。高血壓可促進上述過程,從而形成二者之間的惡性循環(huán)。反射系數(shù)(前向與逆向脈搏波的比率)的變化以及反射部位的不同也會對反射的脈搏波的波幅和時限產生影響。研究顯示,與年齡和性別匹配的血壓正常組比較,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的外周血管阻只有臨界性的升高,而輸入阻抗的增高(包括大動脈僵硬度的增加和脈搏波反射的提前)是導致收縮壓升高的最主要原因。與年齡相關的動脈僵硬度的進展還引起彈性貯器血管的容受性下降,造成心縮期內流至外周的血量增加及舒張早期彈性貯器血管中存留的血量減少,加之大動脈的彈性回縮能降低, 身高、體表面積及心率: 反射脈搏波的抵達時間還取決于主要反射部位距心臟的距離,因此與身高及體表面積呈顯著負相關。不難推斷,這種相關性還會造成性別的差異。而實際上,女性的壓增高指數(shù)明顯高于男性。前向與逆向脈搏波在中央動脈的重疊情況還依賴于左室的射血時限,因此與心率有關。左室射血時間與整個心動周期的比值隨著心率的變化而變化。當心率減慢時,前向脈搏波的峰值將相對延遲, 收縮壓與脈壓升高。因此,假使反射部位和脈搏波的傳導速率不變,前向與逆向壓波的關系也會由于心率的不同而改變。在心率較慢時,前向脈搏波相對延遲,中央壓及中央脈壓的增高更為顯著。女性的心率較男性偏快,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抵消由于身材矮小對中央脈壓的影響。 生理因素對血壓的影響 每搏輸出量(Stroke Volume, SV): 隨著每搏輸出量增大,收縮期動脈血壓升高,血流速度加快。若外周阻和心率變化不大,動脈血壓的升高主要表現(xiàn)為收縮壓的升高,舒張壓升高不多,脈壓增大。反之,當每搏輸出量減少時,則主要使收縮壓降低,脈壓減小。 心率(Heart Rate, HR): 隨著心率加快,心舒期縮短,若每搏輸出量和外周阻不變,心舒期內流至外周的血液減少,心舒期末主動脈內存留血量增多,舒張壓升高。動脈血壓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心縮期內有較多的血液流至外周,收縮壓亦升高,但不如舒張壓升高顯著,脈壓比心率增加前減少。反之,心率減慢時,舒張壓比收縮壓降低的幅度大,故脈壓增大。 外周阻:若心輸出量不變而外周阻加大,則心舒期內血液向外周流動的速度減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動脈中的血量增多,舒張壓升高。心縮期由于動脈血壓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收縮壓升高不如舒張壓明顯,脈壓相應減小。反之,當外周阻減小時,舒張壓降低比收縮壓明顯,故脈壓加大。 主動脈和大動脈的順應性:血管的順應性(Compliance, C)是指血管內壓每改變1mmHg時血管容積的改變值。主動脈、肺動脈主干及其發(fā)出的最大分支被稱為彈性貯器血管。由于主動脈和大動脈的彈性貯器作用,動脈血壓的波動幅度明顯小于心室內壓的波動幅度。老年人的大動脈管壁硬化,主動脈的直徑和容積增大,而可擴張性減少,彈性貯器的功能受損,致使每個心動周期中動脈血壓的波動幅度明顯增大。 動脈脈搏波的傳播速度:動脈脈搏可以沿著動脈管壁向外周血管傳播,其傳播速度遠較血流速度為快。一般而言,動脈管壁的順應性越大,脈搏波的傳播速度就越慢。由于主動脈的順應性最大,故脈搏波在主動脈的傳播速度最慢,約3~5m/s,在大動脈的傳播速度約為7~10m/s,到小動脈段可加快到15~35m/s。老年人主動脈管壁的順應性最小,脈搏波的傳播速度可增加到大約10m/s。 以上對影響血壓的各種因素的敘述,都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實際上,在不同的生理情況下,上述各種影響脈壓的因素可同時發(fā)生改變。因此,在某種生理情況下脈壓的變化,往往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
2013-12-28 16:52
-